栏目导航
期刊详情
刊名: 福州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
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(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)
主办: 福州大学
周期: 双月
出版地:福建省福州市
语种: 中文;
开本: 大16开
ISSN: 1002-3321
CN: 35-1048/C
复合影响因子:0.514
综合影响因子:0.237
历史沿革
现用刊名:福州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
曾用刊名:福州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
创刊时间:1981
获奖情况
全国百强社科学报
福建省高校精品学报
CSSCI来源期刊
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
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
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
华东地区优秀期刊
你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> 期刊导读 > 2020 > 04 > 内容

“劳动创造美好生活”的理论意涵及其中国行动

作者:谢东俊 庄穆
关键词: 马克思 劳动 美好生活 公共性 劳动者主体地位
摘要:
    马克思对劳动的诠释过程实质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考察,深刻揭示了劳动在美好生活历史性生成中的作用。在马克思语境中,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和能力的确证和展现,并作为生成人的生活世界的深刻本体。然而,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造成劳动异化,美好生活疏离于劳动者成为逻辑必然;积极摒弃异化劳动,实现劳动自由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复归,构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有效途径。劳动自由的深层理论旨趣在于实现美好生活的公共性。中国在实现站起来、富起来乃至强起来的道路上,中国劳动者无疑做出历史性的贡献,并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增强劳动者主体地位。

上一篇:论美好生活的生产性活动与满足性活动的统一--基于马克思“劳动-闲暇”理论
下一篇: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环保行政机关的证人角色